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无聊的人唱着无聊的歌)

admin4个月前工作1

文|美亚 来源|美亚在港村(ID:wangjinshan2015)

  01

最近亚姐身边掀起了「中年危机热」。众多有钱有貌的精英男女争先恐后表达对生命矫情的控诉:我觉得什么都好没意思啊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

别闹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亚姐不是来怼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他们的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因为亚姐就曾是他们其中一员。是的,亚姐这样的已婚育少女,也有中年危机。

亚姐前段时间办理签证,填了一张表格,发现自己的出生地、户口所在地、工作单位、现住址、邮寄地址天南海北,好像30岁之前,亚姐都在不停地挣脱,不停地逃,把生命那条线作得有弹性曲线,才肯罢休。

直到两个熊孩子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这才择一城尘埃落定。从此煮字疗饥,卖文为生。或见纸媒堆砌辞藻,卖弄生僻学识。或见公号嬉笑怒骂,撒娇打滚。而这看起来延展性绵长的数以万计文字,都在港村一方小小的书房输出。

我无数次见过凌晨5点的香港,霓虹不再,斑马线焦黄惨淡,这座城市和我的内心一般氤氲丛生。伴着薄雾日出入睡,那段总会梦见两个场景:

1、夏日傍晚,我在大学宿舍里刚洗完头,年轻的发梢滴着水,我穿着廉价的睡衣去阳台晒衣服,对面是荷尔蒙爆棚的篮球场。

2、我和老李在海德堡大学城踩着石板路,手挽手依旧抵挡不了10月的寒气,于是我们随意进了路边一家咖啡店喝咖啡暖身。

这是两个在生命中切实发生过的具象场景,醒来之后恍如隔世。我分析了一下,我的潜意识在怀念两件事:

1、浅薄的,但关于未来、爱情、世界无限可能与想象的青年时代。

2、新鲜的环境、富裕的时间,可以奢侈浪费人生的自由阶段。

我的闺蜜们认为我学心理学学成了傻×,分析自己梦境的行为太自恋。她们集体给的答案是:当你回忆过往时,你就老了。

后来我发现,我的分析和我「变老」其实这是同一件事。下面我们通过几段科学和作家的话来证明这件事,可能有点绕,心情烦躁的宝宝可适时退出。

  

  02

1、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N.Austad曾经对于「老」有一段新鲜的诠释:

以美国妇女为例,在其一岁时,死亡率是千分之一,但到十岁时,这个几率降到了四千分之一,然后生命又开始变得危险,死亡率在十二岁时开始增加,到了三十岁左右,变得和出生时一样脆弱,从此以后,持续变坏。老化,应从死亡率最低的那一刻算起,是合理的。所以在美国,老化应该始于十二岁。

教授的研究证明了一件事:我们可能从12岁就开始往老里走,30岁左右到达老的顶峰。

2、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特别的猫》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过了某个特定年龄后,我的生命中已不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物。一切都全曾在过去发生,过去一切都全是过往的回音与复诵,甚至所有的爱上,也全是许久以前一段伤痛过往的记忆重现。

这段话阐述了一个真相:我们在不断重复人生。

3、村上春树谈老去时说:老去,头发稀落了,性能力低落了,百般不顺,但至少有一个好处是不再大惊小怪,因为生命里的许多悲喜剧已听过见过经历过。

村上的这段话又佐证了多丽丝的话,同时又反证了一点:当我们不断重复着生活,不再大惊小怪时,我们就算是老了。

无聊的工作让人很心烦是什么歌(无聊的人唱着无聊的歌)

这三段话整合起来就是:从12岁开始变老,30岁就持续老的状态。这个生物学上的结论从现实上来说,也是成立的,因为12岁开始,我们开始月经初潮、遗精、情窦初开、入象牙塔、初出茅庐、天雷地火、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这个普世化的时间周期是:12岁——30岁。这中间爱人人渣都经历过几个,工作也换过几茬,亲人失去个把,又多了血亲来补缺。背叛和温暖共有,顺遂和挫败并存。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好像这世上,也无天大的surprise和灭顶之殇了。

所以所谓「中年危机」,实际上是老化的顶峰。对一切不断重复的事情毫无心澜。所以才会怀念,那些未知性最浓烈、又不用背负责任的时光。

  03

这种中年危机,未必和年龄有关,而是当你把人生所有必经之事都尽数经历,遇事不慌张也不再惊喜,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对世界、生活和自己的关联产生怀疑和倦怠。

这比「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来得更汹涌。它的汹涌在于,它是内敛式的、无形无色状的、无能为力感的,它无法通过具象的付出和努力就能与自己达成和解。因为过去已经发生,你无法欺骗自己仍旧热情蓬勃。

说白了,不仅仅是人生阶段稳定了,你的精神世界也稳如磐石。你陷入了不自控的冷淡、孤独、无谓中。这对灵魂天生躁动的人、或者说人类这种群居动物来说,是灵魂上最大的天敌。

对于细腻敏感矫情的女作家来说,更有一种江郎才尽的边缘感。

我通过几件事来缓解这种「中年危机」。

1、 要出国旅行,走出自己的生活认知范围。

我观察过我的熊孩子,他们为何对生活充满过剩的好奇心和热情,因为他们只有个位数的人生经验,走过路过,都有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

放在成年人身上,要获得同样的体验,就要出国旅行,并非崇洋媚外,而是国门之隔,才有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

它会改变你对世界的刻板印象,比如,布拉格广场根本没有许愿池,蔡依林是骗人的。

它也会让你的人生充满好奇感,比如,为什么佩特拉古城上代表上帝的图案是方形而不是圆形?

它最终也会撬动你世界观的边角,比如,我们无宗教信仰的人,如何接近了宗教的边界,又如何产生了敬畏?

这些境外旅行,会打破你生活认知范围内的稳定,让你的生活泛起涟漪。

2、 要看杂书,走出自己的知识认知范围。

亚姐从小爱看书,但都是看小说,因为小说看得不累,有故事代入感,也能产生共情。严肃文学剥最丑陋的血骨,通俗文学展露最美好的泡沫。

但到了某个年龄段,你会排斥任何小说,因为戏剧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更加鲜血淋漓或光怪陆离,你似乎到了一个无法被撼动感动的真空中。

那么,看杂书吧。宗教、物理、财经、医学轻科普,历史、艺术、乃至食物,每一块领域都有自己迷人的奥妙。当一个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人,拨开隔山的雾霭,见到巍峨,就会心生渺小而膜拜。

这些杂书,能打破你知识结构的稳定,让你的思维离开舒适区。

3、 事业上眼光放宽一些,挣脱自己的瓶颈

很多中年危机,都是因为事业的稳定——既舍不得积累而来的现状,只能被挟持着精进,又会有画地为牢的窒息感。我也曾进入过创作丧尸期,通常在创作发情期之后,形成的落差又再次深化了自我怀疑。

我解决的办法是东张西望,看看除了写文,我还能做什么?于是才开始筹划环球旅行作为固定落地活动,才开始参加各种节目录制,才开始准备各种新书活动。

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专业度,拓宽周边,有了新鲜的体感和各种横向可能性,最终会对你的事业产生反哺。

4、 试着和不同的人接触,拓宽你的人生经历。

我发现中年危机的一个现象是:大家懒得去社交,来往的朋友来去就那么几个。像亚姐那么凉薄内向的人,一直如此。

后来我逼着自己尝试去和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去接触。哪怕开启了社交模式,但真的能得到更多的思考,思考那些荒谬的、痛苦的、精彩纷呈的、无法言述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著作等身,你们读懂到对方的唯一交叉点,就是彼此的信任和交流。

你会变得更有生命力,也能得到比观看一场电影更多的人生体验。你会更懂得共情宽容,并踏踏实实感受到,自己是群居住动物里的一员。

我们要对抗的,不是中年危机,那是一种比中年危机更可怕的壮年老化甚至于死去。如果不能正视它、解决它,卯足劲去抵御这种生命的本质性无聊,那么我们终究会放任自己就此无聊一生。

  *作者:美亚,作家,心理咨询师,定居香港。《南都周刊》特约撰稿人,《时尚COSMO》专栏作者,「单身力」理念创始人。一个放心老去的已婚育少女。微信公众号:美亚在港村(ID:wangjinshan2015),微博:@美亚在港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合作伙伴